最佳答案
1、张当时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标判断有误,没有意识到日本其实是想攮夺整个东北,主观上息事宁人。
2、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本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时间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而当时蒋介石已提出“囊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也就是说,当时整个中国并没有做好抗日的准备,只把日本侵略当作了地方事件对待。
3、张学良不抵抗也怀有一种自保心里的缘由。他告诫“此时若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须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
(5)张学良铁路扩展阅读:
1928年6月4日,一代枭雄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南满铁路,皇姑屯路段行驶时,遭日本关东军预先埋设的炸药炸毁,被冲击波甩出车外,身受重伤的张作霖最终不治,张大帅的死亡,可以说彻底暴露了关东军早已按捺不住的野心。
作为一方守土大员,又和日本人结下了杀父之仇的张学良,在“皇姑屯”事件之后的总体表现,不得不说,只能用愚蠢和麻痹来形容。
张作霖死后的第二年7月,张学良没有将对外斗争的矛头指向与自己有杀父之仇,并且威胁就在眼前的日本,而是将目标定在了苏联控制下的“中东铁路”,(日本人控制下的南满铁路,反而没有受到张学良针对)。
1929年7月,张学良驱逐了中东铁路的苏联职员,查封了哈尔滨市内的苏联商业机构。这一系列行为,最终引发了中苏两国之间的中东路武装冲突。
日军的频繁调动,黄将军等人的进言,并没能唤起张学良的应有的警觉,以至于918当夜,身染毒瘾的张本人(张戒毒开始要在1932年才开始)还在北平听戏,十余万东北军精锐也在关内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