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1 1929年,“改旗易帜”的张学良,追随南京国民政府的国际反苏路线,并听信幕僚的话:“苏联有大饥荒,人民奄奄待毙,对于共产党政权极度不满,欧美各国对于苏联也有仇恨,倘若有人此刻发难,共产党必倒台。中国若能趁这个机会将中东路主权一举收回,不但苏联此刻无力进行反抗,就是世界列强,也必双手高举,赞成中国的行动。”2 1929年5月27日,哈尔滨特区警务处长米春霖接到密报,指称“苏联将在哈尔滨领事馆召开远东党员大会”。张学良密电哈尔滨特区长官张景惠,派军警搜查苏联驻哈尔滨使馆,逮捕苏联驻哈总领事,同时封闭了中东铁路苏联职工会,并强迫中东路苏方正、副局长停职。29日,张景惠又下令封闭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苏联领事馆。张学良这一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的行为,激怒了苏联政府。31日,苏联政府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释放其在哈尔滨领事馆被捕人员,同时向边境地区增加兵力,准备在外交交涉失败时诉诸武力。“五·二七事件”的爆发,成为“中东路事件”的开端。3 针对苏联方面的军事压力,东北方面也采取了强硬态度,针锋相对地积极备战,并采取了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主权的行动。但中苏双方装备悬殊,而东北军 “以东北一隅之力,对抗俄倾国之师” ,南京政府却未发一兵一卒出关协助,以致伤亡惨重。张学良只能与苏联和平谈判,无条件同意恢复中东路原状。不合时宜的时机和方法,造成了苏联人的怀恨,而在幸灾乐祸的日本人面前,又过早地暴露了东北军的弱点。4 张学良本人也根本没有想到会败,他后来在《张学良自述》中承认:“那时,我自不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中东路主权的收回,最终实现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