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凤鸣村煤矿是邻近昆明的一个重要褐煤矿区,交通方便,储量集中,易于开采。多年来一直是阳宗海火电厂、昆明市动力和民用煤的重要煤产地之一。通过50年代至80年代不断的地质勘查工作,基本查明了凤鸣村含煤盆地的地层、构造、可采煤层的数量、规模、产状、空间形态的变化,煤层厚度、牌号,煤质特征,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等。投入钻探工作量83479米,抽水27层。累计探明工业储量3亿吨,其中露天储量0.84亿吨、井采储量2.2亿吨。
矿区地处昆明市宜良县汤池乡,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北距昆明53公里,昆(明)河(口)铁路通过矿区西缘(凤鸣村车站)。
凤鸣村褐煤盆地呈南北向,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3.1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含煤面积15平方公里,煤层埋深标高1400—1900米。盆地内标高1800—1900米,周边山岭标高2300米左右。
盆地内沉积上第三系,分河头煤组和小龙潭煤组。上新统河头煤组不含工业煤层;中新统小龙潭煤组是矿区主要含煤地层,由黑色粘土、砂质粘土、粘土岩(或泥灰岩)和煤层等组成。共有可采煤层27层,灰分一般为7.26%—49.81%,平均28.26%;挥发分一般42.82%—65.09%,平均54.97%;发热量平均4364卡/克,煤种属中灰至高灰、中硫、中等煤化程度的褐煤。储量集中,部分可以露采。
大气降水是矿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类型。
矿区按地质构造划分为四个井田:保郎村向斜、宋家地背斜、小街向斜和木希村向斜(井田)。宋家地背斜和小街向斜煤层埋藏较浅,保郎村向斜和木希村向斜埋藏较深。除木希村向斜65—68线地段为详查程度外,其它均达到勘探工作程度。
1957年,矿区开始正规开采,尤其在地勘单位勘探以后,露天采坑即已形成并逐渐扩大,其中以省司法部门凤鸣煤矿和昆明市可保煤矿开采规模最大;当地乡民也做零星开采,总的开采规模(1990年)126万吨/年,平均销售价20.18元/吨,年产值达2543万元。
据查,1932年朱庭祜、1940年王曰伦、边兆祥、卢焕之、王镇屏等先后对凤鸣村褐煤盆地进行过一般性的地质调查,为后人开展矿区地质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西南地质局五○七队在对矿区东北明良、四营一带石炭系万寿山煤组进行普查工作之际,对本区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调查了生产煤窑,采了少数煤样,做了工业分析和低温干馏测定。继后,1956年西南地质局五三七队在进行开远小龙潭煤矿勘探时,派出了一普查组,又对本区进行了1∶5万地质测量,打了4个普查钻孔,大致了解了含煤系地层厚度及煤层的层数、厚度及煤质的一般情况。
1957—1958年,省司法部门勘探队为满足凤鸣煤矿开采建设需要,原打算进行详查勘探工作,后因任务变动撤走,未能提交正式报告。
1958年后,昆明市动力、电力需求剧增,原矿井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用煤需要。1959年,省地质厅第五地质队承担勘探凤鸣村煤矿区的任务,奚永柱任队长,高有臣任党委书记,汪泰茂任技术负责人,主要技术人员有叶铣、贾庆祥、黄韬、张力行、刘国基、高天顺、左辉明等,历时四年多的时间,探明凤鸣村盆地是一个大型褐煤矿区。1964年3月提交了《云南省宜良县凤鸣村褐煤矿区储量报告》,工业储量2.85亿吨。该报告于1965年10月经省储委审查通过,批准工业储量2.29亿吨。该报告为该煤矿的设计、开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70年代末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九八队,对该煤矿保郎村井田开展了勘探,并于1979年12月提交了《云南省宜良县可保矿区保郎村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次年省储委批准了该报告,批准工业储量4730万吨。
80年代中期,省地方煤矿公司总工程师郭良栋提供信息,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总工程师杜万荣)据以安排,一九八煤田地质队又对该矿区木希村向斜井田进行详查勘探,于1988年3月提交了《云南省可保煤矿区木希村井田详查地质报告》,次年1月省委储委批准了该报告,批准工业储量3140万吨。
矿区开采规模:国营凤鸣村煤矿两对斜井,设计能力51万吨/年;国营可保煤矿两处露天开采设计能力75万吨/年;1990年两个煤矿共产煤49万吨。除国营煤矿外,尚有多处乡镇煤矿开采。总之,凤鸣褐煤矿的开发利用,是与朱庭祜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先期工作和新中国成立后省地质厅第五地质队、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一九八队等地勘单位的艰苦劳动分不开的,为满足昆明市动力用煤和民用煤需要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