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出血性脑卒中也叫做脑淤血,主要是由于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在脑内形成大小不等血肿的疾病,主要多发生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临床表现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身瘫痪和感觉障碍等,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比较高。在出血性脑卒中发作之后,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脑卒中的分类,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下面,就跟着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邱金华,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知识。
临床上可以将出血性脑卒中分为几类?
临床上可以将出血性脑卒中分为两类,最常见的有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脑实质出血,都属于出血性的脑卒中。分辨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就是通过CT检查来判断。CT检查是目前比较普及且有效的检查手段,其对脑出血的敏感度非常高,早期行头颅CT检查可排除脑出血。
当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时应该如何进行判断?
当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时,应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急性脑卒中是血管突然间出现的意外出血或者梗塞,即发生的时间很突然,若患者出现单侧肢体麻木、说话不清、走路不稳、头晕等情况,家属需要及时识别送医。急性脑卒中预防方法是:平时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注意多运动、多锻炼,并定期去医院检查、复查。
经过一系列临床检查确诊急性脑卒中之后,就要进行积极的治疗,患者需要安静卧床休养,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和吸入物,对于明显头痛和烦躁不安的患者,还要酌情适当的给予镇痛剂。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食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