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
如:尚书令;大司农令;郎中令;令史(本为掌文书的官员,宋时已降为一般的办事人员) 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魏文侯时, 西门豹为 邺令。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海令为母寿。
—— 清· 张廷玉《明史》 刺史守令。
——清· 周容《芋老人传》 守令皆不在。
——《史记·陈涉世家》 华阴令欲媚上官。
——《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县令;令尹(官名。
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军政长官;明清时称知县为令尹);令长(汉官名。
即县令、县长) 牧牧之一职,起源极早。
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
夏代天下为九州,也有州牧,职能同舜时。
到了商周两代,牧也还是地方长官,季就曾担任牧师。
应该说明的是,这时的牧,并不任职于地方,《礼记。
曲礼下》记载: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八命之类的人物,出于地方,入朝辅佐天子。
负责监察、监督诸侯。
同时,在夏代到周朝还有牧人、牧正等官掌畜牧,和牧或者牧师不是一回事。
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
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
后废置无常。
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
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
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
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
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东汉末年,刘焉、刘璋父子曾做过益州牧,然后刘备靠诸葛亮取得益州牧的位置,刘备死后,他儿子刘禅做了益州牧。
丞丞,意为承、辅佐。
多作为佐官之称。
官名称丞者一般系佐官。
汉如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九卿之佐官径称为丞,所属各署亦以丞为令之佐官,地方政府之县令也有丞,即县丞。
后世佐官名称渐繁,唐以后称丞者较少,但至清不绝。
亦有非佐官之丞,如宋神宗元丰后御史台之长御史中丞,清驿六之长驿丞。
清公牍常称各府同知为丞,称通判为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