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1)
最近看到著名民俗学者董晓萍关于全球化与民俗化的有关著作和文章,很受启示也很有同感。她认为,现代中国人所看到、听到和摸到的中国民俗,既有历史传统,也有现代特点,但一些民俗的现代特点已十分突出,用平常的历史眼光是不能认出的。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现代中国人所处的世界环境改变了,跟前辈的生活环境大不一样了,中国民俗也正在遭受到千古不遇的冲击和改型,这就是全球化范围内强国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被人们简称之为“全球化”,而紧随着全球化的就是“民俗化”。民俗化,就是把民俗从生活方式转变为生存资源加以反思、并进行开发、保护、利用和开展全民性教育的运动。它张扬人文传统,突出历史内涵,捧献民间杰作、张显民族个性、注重和谐效果、强调社会整合、提倡交流品质,是一场捍卫人类精神家园的保卫战。全球化和民俗化现在已成为中国人现代日常生活的两个看点,如同西服与唐装,今天穿这个,明天穿那个。而在悄没声之间,唐装已吸收了西服的优点,变得更加适合于展现中国人的体型和气质,又不改其本色,显示了民俗大国的大气与厚道。全球化挥之不去,民俗化去而又来;越是全球化,越是民俗化,这是悖论,也是潮流。应该看到,全球化对民俗有侵蚀也有刺激。全球化造成了工业喧嚣、农业散失、环境污染、技术称霸、人文薄弱、文化权威下降、贫富差距拉大、SARS等灾难丛生,它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创伤远远大于经济获利。这时民俗化抬头,要求建立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召唤回归、欣赏自然、找回自我,保护世界遗产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人类集体觉悟的体现。这时的民俗化也就成了现代的武器,成本不高而能一呼百应,被人们用来转换心情、陈述想法,养护人文、控制节奏、缩小差距,辅助建设可持续社会,因此得到善用。现在人人都忙,忙得透不过气来,民俗则让人们放慢脚步,欣赏人生,给人的感觉更沉稳,也更人性化。2008年大年初二(2月8日)我与家人去了一家近年开业的饭店(参看下面所附组图),这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在当地不多见这样的室内场所),它集餐饮休闲园林观光于一体,有树有花,有小桥流水,有吃有喝有景观,还有儿童乐园,共享大厅布置得充满了传统和年味,各个角落的摆设无处不体现中国传统因素。坐下来,无论是吃饭还是品茗,都会有仿佛置身于鸟语花香的园林之境,匆忙的脚步在这一刻停下来,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时刻显得弥足珍贵起来,为此,这里非常火啊,我在大厅坐了没到半小时时间,看到人们络绎不绝的,都是一大家子一大家子地来,其间居然看到了三个大型国外旅游团来此观光就餐。以前过年都在家聚餐,饭店不开的,但现在可以说出现了转变,过年期间不仅仅是聚餐,也不仅仅在家聚餐,而是走出家门,观光休闲式的聚会,对聚会的地方也要求越来越个性化,民俗在其中没有弱化,而是更明显了,在全球化下,民俗有时已成了一种心境,使不停地向世界各地突奔的人们向内心的宁静转变,让利益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变。民俗对全球化有抵制也有内需。抵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民族权利。在传统社会中,民俗是最广泛的内部文化传统。在全球化开始得势的时候,那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上的落后,在文化上也变成弱势群体,民俗随之成为了弱势文化,这是让他们最不能接受的地方,于是,发展中国家纷纷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保护,积极地弘扬民俗文化,争取平等权利;二是反思文化传统。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悠久的大国中,人们面对汹涌而来的多元文化竞争交流,需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民俗的价值。长期以来,民俗也曾遭到误解,被认为是迷信的、落后的和贫穷的产物,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在夸奖龙灯、狮舞、筷子和徽居的时候,不正是在夸奖自己的民俗吗?当然,当此各国各民族都在呼吁保护自己民俗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哪些中国民俗可以列入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作,以奉献给人类优秀文化的宝库,让世人共享,这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最近听说,韩国已经把端午节以“端午祭”申遗成功,现在正在准备把中国叫“书法”,日本叫“书道”的发源于中国的传统书法统一申请成韩国的“书艺”,据说有一条证据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高丽纸写的。我们且不论现在媒体上就此事讨论得沸沸洋洋,也不论此事是非曲直,但就人家国家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度来说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题目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另外,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欧洲发达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许多工业拆建、农业毁坏、环境污染、乡土风味流失的教训,走过了中国现在正在走的路,因此尤为注重保护,他们现在最反对的就是求同一律的全球化,这对中国人的当下选择是一种启示。全球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的欣赏和学习。但是,人生总有回归的感觉。人出生在父母家庭和某地,是人生命起源的地方,民俗的生命力、张力、解释力和再生力,都发生在这里,后来人们无论怎样出门在外,怎样与同事、朋友、单位、民族和国家建立身份关系,也总要与这个地方发生联系,以保持生命原点和归宿的感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免失去了精神的制衡点。对这个地点的最煽情的表达就是“家”。全球化给了“家”很多定义,但最有力的定义是给人以生命之地的定义。在一个社会封闭的时候,这个定义是牢笼、规范和束缚。在一个社会开放的时候,这个定义又是认同、托付和归属。在全球化中,需要这种民俗定义的场合更多,人群范围更广大,归依的色彩也更加强烈,民俗正在这里进一步发展。在当今世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区,对全球化不敏感,对民俗化也就不敏感。中国是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全球化和民俗化同时发生,中国人应在学会对外了解、宽容和接纳的同时,对内依然保持民族主体性和文化特色。董晓萍为此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方面:怎样才能从色彩斑斓的现代事物中认出民俗化?怎样收起人们对全球流行物的稀罕,发现中国民俗的独一无二?怎样把其中最精彩、最活跃、最能感动世人的民俗摘将出来,找到其内在的生命要素,进行比较、反思和发展,同时加以保护、利用和弘扬,提高追求者的理性,让中国人在拥有现代文化共性中张扬个性,增加对外交流的能力?怎样使民俗在被火热关注的新时代条件下,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格局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给中国人提精气神儿,同时也促进保护中国生态自然资源?这些都是现时代需要探讨的问题。民俗本来是多元的,但找不出精品,就不能较量;不转化成资源,就无法展陈和保护利用。以往的民俗学都在强调民俗的内部共享和自识功能,董晓萍在她的著作和文章中主张全球化下民俗保护应采取内与外的双视角,从内部与外间、自我与世界、历史与现在、活跃与濒危两个基本角度,进行双面比较。也就是说,不但把自己的民俗当国宝,也把别人的民俗当宝贝,在人类国宝的共同遗产中,认识到中国民俗的不可替代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选出代表作,参与世界级的展示与交流,争取让中国民俗更多地被世界了解、欣赏和尊重。尽管这个要求很高,但联合国保护文化多元性的文件已出台20多年,中国政府和民间社会也已经开始了多方行动。与以往民俗学不同的还有,董晓萍还强调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它要向全社会解释,优秀民族民俗对于自我生存与发展有重大价值,它还要让全民知道,只有爱惜民族民俗,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欣赏世界多元文化。在全球社会的巨大变迁中,尤其需要增长民俗知识,提高民俗意识和捍卫民俗权利。这是文化武器,能保留祖先留下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中国节约型文化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辅助中国现代化的建设,造福未来社会。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看“促进国家安定团结,激扬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尊和自豪,全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汇入世界多元文化记录、传播、共享的潮流,增进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前瞻性,民俗以及相关的方面大有作为之地。【原创】[ 本帖最后由 离喧 于 2009-4-9 09:49 编辑 ]
评论 (2)
非常感谢您的详细建议!我很喜欢。
不错的回答我认为你可以在仔细的回答一下
分享你的回答
提问者
相关问题
母亲节特惠:花束买一送一
精选花束,为母亲送上最温馨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