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1)
形成期南京自公元前495年吴王筑城以来,迭经变迁。自东吴兴都起,成为江南之都,到晋朝五胡乱华后,京师南迁,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始成中华文化的中心。南京话也在历代的变迁中演化。 南京早期属于吴地,本土语音本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在晋朝以前是地地道道的吴语区。吴语,是周朝吴王泰伯迁吴的时候,吴国贵族讲的语言,与当地尚未属于汉族的越族居民的语言,逐渐融合产生的。南京话在泰伯奔吴后的1000多年里,只有很少的变化。但是到了晋朝五胡乱华后,晋朝的京师南迁,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带来了洛阳雅言,本地吴语迅速衰微,夹结合吴地因素的新雅言——金陵雅音形成,南京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南京话开始了大规模发展的历史,在历代的变迁中演化。 辉煌期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汉人正统朝廷及南迁汉民带来中原洛阳雅言,流行于上层社会和知识阶层,又称士音“”。金陵本地居民语言为吴语,又称“庶音”。雅言和逐渐融合部分古吴语形成金陵雅音,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所承袭。南朝梁时学者顾野王著《玉篇》整理京师金陵雅音,即为中原洛阳雅音南下后与南京吴语的结合体。中国的国语正音在南北朝时期分为南北两支,主流上以南方的金陵士音为正统。自东晋起,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流传到周边国家,比如传入日本的,便是当时的南京话。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一心想恢复正统中华文化,于是先从语言入手,陆法言编著《切韵》,《切韵》是隋朝的官方韵书,是融合当时洛阳、建康(南京)的读音编写的,音系为江东金陵雅音和中原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而以金陵士音为重。有人认为,甚至,建康话参考的比例还更大些。因为,北方的洛阳长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语音已经失去正统地位。 第一次休整期唐著《唐韵》,沿袭隋《切韵》,仍以金陵士音为重;宋编《广韵》,袭隋唐切韵、唐韵。唐朝建立之后的700年前,南京虽由于城市地位的降低,影响力不及从前,但金陵士音依然为中国官方语言。同时,南京话在这700年间,一直在慢慢发展变化。 复兴期明代建都南京,带来了大量的江淮地区的人口,朱元璋带了20万淮人定居南京,到了明永乐年间,当时居住在南京的40多万居民中几乎有一半的人口,是从外地征调或强制迁来的。这对南京方言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话融合部分江淮话,并确立为国家官话标准语的基础音系,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明代建都南京,以古中原雅音为正,鉴于中原地区于金、元二朝更多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遂以由六朝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音为基础音系确立标准国语,并确立为国家官话标准语的基础音系,这便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 第二次休整期1728年雍正皇帝下令将官话改为北京官话后,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南京官话才结束了作为中央政府官方用语的使命。南京话进入了第二次休整期,虽已不是官方标准语,但影响力依然很大。即便到了清末,南京话依旧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当时有“申话不如京话好,南京白话更堪嘉”的美誉,而直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北京官话的影响才逐渐超过南京官话。清末汉语拼音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1892年,为解决汉字无法拼读的困难,厦门人卢戆章出版切音字专著《一目了然初阶》,创制第一套汉语拼音字母方案,第一次提出了“语言统一”,主张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音。 短暂的复兴期1913年,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制定的老国音虽以北京音为主,但为了兼顾各地,仍具有南京官话的特征,如有入声等。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国语。1918年(民国7年)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以“折中南北牵合古今”为原则,包括保持入声特征,主要由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混合提取创造。南京大学(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与南京高师)教授张士一发表《国语统一问题》,其主张以北京话作为国语标准基础的意见得到当时多数人支持。
评论 (2)
非常感谢您的详细建议!我很喜欢。
不错的回答我认为你可以在仔细的回答一下
分享你的回答
提问者
相关问题
母亲节特惠:花束买一送一
精选花束,为母亲送上最温馨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