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交通 >求艾略特的《在一个地铁站口》原文,及赏析......
用户头像
小明同学生活达人
发布于 2024-12-11 17:17:22

求艾略特的《在一个地铁站口》原文,及赏析......

求艾略特的《在一个地铁站口》原文,及赏析......?

浏览 4744234收藏 8

回答 (1)

用户头像
知识达人专家
回答于 2024-12-11 17:17:22

我想楼主是要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吧。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首诗很短,只有两行,却脍炙人口,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首先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写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看到一张张花瓣似的面孔及当时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结论从何而来?主要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合理想象。这首诗上、下两组形象相对应——即“幽灵般的面孔”和“黑枝上的花瓣”。“面孔”是本体,“花瓣”是喻体。这两组意象在我们眼前拼凑出了这样一幅画面——天是阴沉的,或许刚下过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物质颓废的气味。在城市的某个阴暗的、“湿漉漉”的地铁站里,人潮涌动,人群像沉默无言的鱼,彼此清醒而机械地游动。四周时常有狡猾而戒备的神情,还有一张张不容易看出痛苦的脸。诗人站在这里“黑色枝条”般的地铁站里,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突然,诗人眼前一亮——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儿童面孔出现在诗人面前,他们手牵着手,用充满稚气的童声唱着儿歌……多么真实可爱,生机勃勃的画面,让诗人顿觉美感,这些如“花瓣”般美好的面孔出现得太突然了,如同幽灵般神秘、飘忽,给诗人意外的惊喜,诗人的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这些面孔仿佛温暖的阳光洒进了阴冷的地铁,融化了诗人冰封已久的心灵……这首短诗不仅在内容上,富于想象,在思想内涵上更耐人寻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花瓣”不是在嫩绿的枝条上,而是在“湿漉漉的黑枝上”,花瓣的鲜艳与枝条的黑色形成反差,“花瓣”更显美丽,“黑枝”更令人反感。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对现代都市生活——纸醉金迷、物欲膨胀、人情冷漠的极端厌恶,以及对“真、善、美”的迫切渴求,对一切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两种情感在“花瓣”与“黑枝”的对比反差衬托下,更显强烈。(二)“花瓣”居然出现在“黑色枝条上”,如“花”的面孔居然出现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这怎能不让人惊喜,“幽灵般的面孔”与“黑枝上的花瓣”相映成趣,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社会虽有其黑暗的一面,它丑陋、死气,但美丽与生机是并存其中的;人生虽然艰难,困境重重,但希望与机遇是伴随其中的,因此,在逆境中,不应丧失信心;在顺境中,应保持忧患意识。以上挖掘出的内容上的言外之境,思想上的话外之音皆源于“创造性”的欣赏方式,欣赏这首富于想象的短诗所带来的愉悦,犹如品茶,越品越浓,并且回味无穷……原来的诗歌较长:陷入这种纷繁的意象里,我找不到一个出口心甘情愿地被阳光埋入地底。行走暗无天日的旅行,迷失于内心只剩下那枚沧桑的石子,喑哑地表达出一种具体、抽象又含糊的语义一种深入骨头的疼痛,踏踏实实占有了我的身体。离去一个孤独无依的灵魂,被几羽落寞遮住这是一趟开往天堂的地铁啊我们无数次憧憬的梦想,此刻越来越黑我看见了风,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上哭泣还有怅惘的流云,携着一些忧伤的句子在我屋后的山顶,仄仄平平我沿着那句诺言,爬上幻想的手指盈盈一握。那个梦,那个小城这些日夜与我十指连心埋在地铁里,我一生的热爱如此轻易地,造成了对你的伤害望着这些湿漉漉、黑黝黝的花瓣,我只想在黑暗的出口,迎来一缕温馨的阳光……庞德(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及评论家,也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倡以鲜明、准确、含蓄、凝练的意象表现具体事物,而这首《在一个地铁站》就是意象派诗歌中的精品。有人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是困难的。这样说不无道理。诗既不是对客观现象的机械反映,也不会直接将主观感情溢于字面,正因为诗具有“曲写心灵”的特点,所以要求欣赏者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调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感受、体味,从而产生强烈共鸣,这样即是对诗歌的“再创造”。

回答被采纳

评论 (2)

用户头像
小明同学1小时前

非常感谢您的详细建议!我很喜欢。

用户头像
小花农45分钟前

不错的回答我认为你可以在仔细的回答一下

当前用户头像

分享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