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
类由原始步入文明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是石器时代,第二个是铜器时代,第三个是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养殖业,并发明了陶器,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以后,先民们也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一些半石半玉的饰品产生了,这便是石器时代的玉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分别有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玉器、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其各大文化地域内仍有文化分布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马桥文化、齐家文化等,都有玉石器出土,但大量的是石斧、石刀、石斫、石杵、石环、石瑗之类的小件器物。在当时玉和石是不分的,只要颜色好看都会拿来加工,由于条件的不具备,多以地方料为主。
新石器时代的制玉工艺主要分为采玉、剖玉、钻孔、镂空、浮雕、镶嵌、抛光等工序来制作完成。
剖玉需用麻绳或用兽皮一类较软的线性材料,两端固定在弓形架具上,利用减玉沙在玉料上从上而下反复拉磨。另一种研究认为,部分玉器切割是用石斧来完成的。解玉砂是硬度很高的石质,如石英砂、方解石、石榴石等,目的是为了加大石刀与玉料之间的摩擦力,剖切时还需加入水防止爆裂,加快剖切进度。《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讲的就是玉器的加工。偶有实物玉器中仍可见到解玉砂这一现象。
玉石一般在切片后,才可做大致的加工磨平,接着就可以进行造型或纹饰的雕刻。
古代时制玉的砣具就已经很先进了,根据古玉所留的砣痕来看,汉代以前所使用的砣具大致有三种,分别有宽砣、斜砣、细砣这些都是用于纹饰的雕刻与镂空,还有用于切割的大砣及用于打磨的平砣,以及用于钻孔的柱状钻具。
石器时代玉器为了方便应用,一般都要打孔,如玉斧类装一柄便于装饰,佩饰打孔则为了佩挂,还有为了通天礼地与天地自由沟通之用的琮便是如此。当时玉器钻孔的方法受生产条件的限制,皆具有较为统一的钻孔方式。但各文化区的玉器加工采用着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因而钻孔方式和孔洞形状上是有所区别的,需要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一般来看,当时所用钻具有木质、竹质、石质等几种。用弓形器拉动缠于长绳上的钻具,带动钻杆转动。另外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还使用了针形或锥形铊头钻孔。钻孔的技术有管钻和程钻两种,多使用两面对钻的方式,往往留下错位形成的台痕,孔壁有不规则的螺旋纹,包浆柔和,和仿品较规则的螺旋纹,干涩的孔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方法适用于当时所有的玉器。
这时期玉器常见的孔道可分为三种:
单面钻孔。单面孔从一侧打孔开始,孔径越钻越小,会在壁身留下不规则的旋纹,有的重叠在一起,并且有来回摩擦时留下的残碴,孔的另一端会留有喇叭形状,俗称“马蹄孔”。2.对钻孔。对钻孔是从两面打孔的方法,然后在中间某一部位接通,孔的两端呈喇叭形状,中间连通处有错位的痕迹,而且中间部分要显得窄一些。
3.管钻孔。管钻孔是用竹子一类的工具,加砂和水从上到下均匀钻孔,孔呈现出螺旋纹状痕迹,有时由于速度原因孔壁也会很平整。
新石器时代一些精美的玉器上使用了镂雕工艺,这在现在是很难想通的,但先民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在红山玉和良渚文化玉器中,有很多玉器都采用了平面镂空工艺。如图:
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随着玉器加工工艺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简单的压线浮雕工艺,如兽面图案,和稍有突起的眼睛、鼻子,使用的都是一种减地浮雕技法,这种浮雕技法是从阴线压线工艺发展而来的,一般是先压出两条有间隔的阴线,再分别在两条阴线的外侧磨下一些高度,使中间部分突出,这样勾画出的图案可以产生一定的立体效果。如三星堆文化出土的玉面具、红山文化的瓦沟纹玉器等。
镶嵌工艺在现代都是一项难度较高的雕琢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法。就目前所知,距今约2.8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一件钺形石刀,在两肩之间有短柄状突出,当时应是镶嵌在骨木柄内使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件复合工具,使单一工具所具有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龙山玉器中也有一件非常精美的竹节形玉笄,它的制作非常繁杂,应用了多种技法,尤其是镶嵌技法的应用。此器通长23厘米,分上下两部分,笄首长9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下部笄端长19.5厘米,呈墨绿色上面有三组竹节状的旋纹。笄首的底部两端分别镶有绿松石,笄首嵌在黑绿色的笄杆上。并且同时采用了镂雕、透雕、镶嵌等多种工艺,体现出了极高的制作工艺。如图:
打磨和抛光是玉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玉器能否焕发出美丽的光彩,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成熟地发明和应用了这一工艺。他们用兽皮和芥草在玉器上打磨,也有的会用到解玉砂,如红山玉器的打磨,在红山玉器的表面会看到杂乱的划痕,包括一些死角也要细心地打磨抛光,由此可见古人对玉器的制作充满了崇敬之情。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有纹饰的并不多见,像玉璧大多是素面,其他玉器也只是带有简洁的线条装饰纹。但少数作品的纹饰,非常精致,如人面纹、兽面纹是当时线纹组成的一部分。经出土考证,当时碾玉的工具主要为石具、也有鲨鱼牙和部分骨制工具。如图:
玉器用料大部分是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此外还有矾石、蛇纹石、萤石等材料。从颜色上看,以鸡骨白,火腿红,墨绿色,湖绿色较为常见,玉料来源大多是就地取材。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除玉琮、玉璧、玉镯等少数玉器为单件外,多数玉器为复合件,其中也有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
良渚文化玉器由于当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技术,会在玉器表面留下抛物线形的切痕,在良渚的一些玉琮、玉钺的表面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良渚文化可以说是华东、华南地区的代表文化,几乎所有玉器的制作都受它的影响。而足以形成对立的就是处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年~6000年,同样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种类多样,其中有些造型奇异怪诞,因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除了勾云形佩、筒形器、璧形器、连璧及环等几何形玉器,还有很多动物形和人形玉器。按其造型题材,可分为具象肖生动物形器、抽象变形动物形器和人形器三类。
从出土实物来看,红山玉钻孔为单面钻孔呈喇叭状的马蹄孔,也有两面对钻两面斜侧打孔,中间呈蜂窝状的牛鼻孔,斜面打孔是为了方便穿挂衣服所作。以上所有孔壁都可看到磨砂状的螺旋纹。红山文化玉器的光泽一般为油脂状,也有玻璃光泽出现。
龙山文化按遗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种类有玉锛、玉铲、锥形器、玉钺、玑和玉环等,玉雕人首等,玉器多是就地取材,后期发现了和田玉,颜色有墨绿色、褐色等。玉器上所发现的饕餮纹,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少,主要是以玉雕人首等。除生产工具和大量佩饰器形玉雕外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宗教或显示财富的器类,如玉琮、玉璧、玉璜等,这些器物上大多精细地雕刻有兽面和神、人、兽合雕纹,与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相结合,但绝大多数玉器的用途是装饰。龙山文化玉器最突出的特点是平面化雕刻,有阴线刻(粗阴线刻、细阴线刻)、阳线、斜面棱线、减地凸雕、透雕等。商代玉器的双勾阴线加斜刀“一面坡”工艺也得益于龙山文化玉器的启示。工艺水平之高至今都无法解释,直到现代制玉也受其工艺影响。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省杭州湾附近的余姚县河姆渡,距今年代约6800年~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所出土的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玉器之一。器形有璜、玦、管、珠、饼、丸、坠等,多为小件装饰品。同时代的玉器器形,大都无法超越四大文化时期的器形,也是主要的器形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