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代之英」是周文王。
2、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定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原為商朝的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年夜夫等人皆先後投奔。商紂殘虐,他知而嘆惋,被囚於羑里(今河南湯陰北)。經閎夭等人賂紂得釋,獻洛西之地,請紂廢炮烙之刑。歸周后,評斷虞(今山西平陸北)、芮(今山西芮城)兩國爭訟,得諸侯擁戴,於是伐犬戎、密須(今甘肅靈台西),滅崇國(今陝西戶縣東),樹破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河西),並遷都於此,進而伐邘國(今河南焦作西),滅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諸侯歸者日眾,《論語·泰伯》稱其「三分世界有其二,以服事殷」。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稱王、改元。
周文王五十年(約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於畢原(西周王陵位於今陝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自稱為姬昌後輩,追尊周文王為鼻祖文皇帝。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定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3、原為商朝的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年夜夫等人皆先後投奔。商紂殘虐,他知而嘆惋,被囚於羑里(今河南湯陰北)。經閎夭等人賂紂得釋,獻洛西之地,請紂廢炮烙之刑。歸周后,評斷虞(今山西平陸北)、芮(今山西芮城)兩國爭訟,得諸侯擁戴,於是伐犬戎、密須(今甘肅靈台西),滅崇國(今陝西戶縣東),樹破豐邑(今陝西長安灃河西),並遷都於此,進而伐邘國(今河南焦作西),滅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諸侯歸者日眾,《論語·泰伯》稱其「三分世界有其二,以服事殷」。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稱王、改元。
4、周文王五十年(約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於畢原(西周王陵位於今陝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5、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自稱為姬昌後輩,追尊周文王為鼻祖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