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縣古為豫州,兗州地區。可能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炎黃體系的羌族就生活在這裡。據《唐·宰相世系表》記錄,羌族姜鉅因佐黃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戰有功,在公元前21世紀,夏啟破國、姜鉅的先人姜封父被封為諸侯,食邑於封丘,並樹破平易近族封幫稱為封父侯國。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克殷,封父平易近族侯國被當作殷商頑平易近賜於魯公伯禽為奴,全族遷往山東。西周樹破,封丘為康叔封地。 [19]
夏朝,夏禹王曾在鈞台(今封丘城東5公里)大年夜會部落領袖,分封諸侯。 [20]
年紀時代為衛國封地,戰國初期屬韓,為兵家必爭之地。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宋、韓兩諸侯國產生黃池之戰(今荊隆宮鄉桑園村東),宋桓公奪黃池於韓。公元前254年,趙伐衛,攻佔衛國的戚城,此時,封丘為三國宋、衛、趙合占。公元前242年,秦霸占韓的平丘等12城,樹破東郡,以後封丘屬秦。
公元前207年,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兵敗延鄉(封丘縣城內),遇翟母贈飯解危,突圍西遁,得免於難。漢破國,劉邦為感翟母進飯之德,將延鄉建制改為封丘縣,未多少又在封丘縣西北部置平丘縣。漢元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劃世界為13部,封丘屬兗州部陳留郡。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封光祿大年夜夫王遷為平丘侯,平丘為侯國。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平丘侯國改為平丘縣。 [19]
秦始皇五年南燕國君在延鄉修「封丘台」(即慕子台,封丘這一名字始現於典籍) [20]
東漢、三國時仍屬兗州部陳留郡。西晉初,打消平丘縣,合併入封丘。南北朝時,北魏平靜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撤封丘歸併酸棗。
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恢復封丘縣建置。北齊高洋建國(公元550年)二廢封丘。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復。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廢封丘,置守節縣。公元619年,恢復封丘縣建置。
唐初,封丘屬河南道,汴州陳留郡。五代襲唐制。公元960年,後周大年夜將趙匡胤(宋太祖)率兵駐紮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大年夜宋王朝300年基業。宋代,屬京畿路開封府。金歸南京路開封府。元屬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明屬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清因明制。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劃歸衛輝府。 [19]
北宋末年封丘縣附屬於金朝南京路開封府。 [20]
1271年元人忽必烈入主華夏,封丘劃歸河南江北汴梁路。 [20]
明代封丘屬於河南布政使司開封府。 [20]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封丘縣誌》記錄:封域廣八十里,袤六十里。縣境東止平丘,南止神馬,西止史固,北止居廂。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封丘改屬衛輝府管轄。 [20]
辛亥革命後廢府制,封丘縣直屬河南省,平易近國五年(1916年)省下設道,封丘歸河北道。平易近國十三年(1924年)撤道歸省。平易近國二十一年全省分別為11個行政區,歸第四行政區。平易近國二十六年日寇佔據封丘,日偽在省下設道,歸豫北道。平易近國二十六年(1937年)《封丘縣誌》記錄:封丘廣七十五里,袤六十六里。
中公平易近國廢除府制,封丘縣歸河北道,直屬河南省公平易近當局。 [20]
1916年(平易近國5年)河南省設豫北道,封丘縣歸豫北道管轄。 [20]
1924年(平易近國13年)廢除道制,封丘亦復屬河南省第四行政區(新鄉)。 [20]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仍恢復原建制,封丘仍屬第四行政區濮陽專員公署。
1946年終,縣域北擴,原衛南縣(今滑縣)西南部、文岩渠北的15個天然村從衛南縣劃歸封丘縣。6月,從封丘縣東部划出206個天然村,跟長垣縣的部分天然村構成曲河縣。封丘縣版圖縮小,東西寬25.5公里,南北長38.2公里,總地區面積974.1平方公里。
1949年歸平原省濮陽專署。10月30日,曲河縣併入封丘縣,縣境東西寬48.7公里,南北長38.2公里,總面積1165.2平方公里。
1954年濮陽專署打消,劃歸新鄉地區。
1964年5月,長垣縣趙崗公社29個天然村劃歸封丘縣。縣境東西寬48.7公里,南北長38.2公里,總面積1220.5平方公里。至2002年,地區面積無變更。 [21]
1986年,新鄉地區改名為新鄉市,屬新鄉市轄縣。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