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许多人一到冬天就非常怕冷,而一到夏天又非常怕热,就被人们称作怕冷又怕热。其实怕冷又怕热和患者身体中存在气虚问题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患者如果出现气虚的话就会降低患者抵御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怕冷又怕热这种现象,那么针对患者出现的怕冷又怕热,从中医学上看来属于什么体质?
1、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基本表现为声低气短、神疲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等,这些症状可以在运动后加重。气虚可由很多原因造成,同时气虚又可能导致血虚、阳虚、气滞、痰湿、易感外邪等。实际上,气的固表和温煦作用是机体正常御寒能力的重要保障,气虚造成这种作用减弱而出现怕冷;同时,气的推动和生化作用也是维持气血充盈和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气虚造成这种作用减弱而出现怕热。于是,气的运化功能受损后,怕冷和怕热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如果患者在不耐寒热的同时,还表现较为明显的乏力、舌淡嫩等,则可能属于气虚所致。这时,宜采用补气法治疗,兼顾气血平衡。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中药。
2、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整体或局部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基本表现为胸闷、乏力、嗳气(打嗝)、腹痛、肠鸣、食欲不振或由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气机不畅,舌苔厚腻等。引起气滞证的原因也很多,包括情志不舒、饮食失调、痰饮阻滞等。气滞证是疾病早期常见的一种证型。实际上,无论由哪种原因引起的气滞,由于气机阻滞,使得气的运化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温煦固摄和气血生化机能减弱,从而出现不耐寒热的症状。
如果患者在不耐寒热的同时,还表现出胸闷、舌苔腻等,则可能属于气滞所致。这时,宜采用理气法治疗,可选用柴胡、青皮、枳壳、陈皮等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