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园内各种建筑,跨足于各种建筑风格,让游人仿佛置身于仙境。而在圆明园中,那些古代的西洋风格建筑更是耳熟能详。这些建筑、花园与其他建筑元素相呼应,使整个园林的创作风格更加充满活力和创造性。据悉,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一批欧洲传教士和建筑师带来的技术和文化带来的创造出来的。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它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用于打发空闲。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在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
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
圆明园的历史资料
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两国率领着3500多名士兵冲进了圆明园,他们本着能搬走就搬走,搬不走就推倒,推不倒就烧掉的“精神,把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场暴行当中,英法两国共掠夺文物超过了百万件,其中包括了很多非常珍贵的青铜礼器、玉器、瓷器、金银珠宝以及名人字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