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子猷访戴典故
用户头像
小明同学生活达人
发布于 2024-11-25 18:54:08

子猷访戴典故

子猷访戴典故?

浏览 2794807收藏 8

回答 (1)

用户头像
知识达人专家
回答于 2024-11-25 18:54:08

“子猷访戴”的典故源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其文曰: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就是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出典。此典赞颂了两位高人逸士纯真深厚的友谊,后人用来形容思友、访友;或写洒脱任诞,随兴会所至,趁一时高兴;亦用来描写与子猷访戴相关的情趣及雪夜景色。

王子猷,东晋文学家,字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三子。《晋书》本传说他“性卓荦不羁”。东晋时,士人崇尚纵酒放达,王子猷也如此。他弃官东归,退隐山阴。清同治《嵊县志》卷三《桥渡》载:“子猷桥在艇湖山麓。晋王子猷返棹于此,旧有桥。”

戴逵,东晋文学家、雕塑家、画家。字安道,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太宰司马晞使人召其弹琴,戴摔琴于地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遂避居剡县。《晋书·隐逸传》评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 永和初与子勃、戴颙同隐于剡山,卒葬于剡。清康熙《嵊县志》卷三《景迹志》载:“戴安道宅在剡源乡,有戴溪后徙桃源乡,乡有戴村,村多戴姓,其遗氏也。又孝节乡有别业,遗址今其地称逵溪。”

回答被采纳

评论 (2)

用户头像
小明同学1小时前

非常感谢您的详细建议!我很喜欢。

用户头像
小花农45分钟前

不错的回答我认为你可以在仔细的回答一下

当前用户头像

分享你的回答

提问者

用户头像
小明同学生活达人
关注 · 私信
提问 12回答 24获赞 86
花店促销广告
广告

母亲节特惠:花束买一送一

精选花束,为母亲送上最温馨的祝福

¥199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