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53年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用户头像
小明同学生活达人
发布于 2024-11-26 20:00:01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53年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在53年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浏览 2878514收藏 8

回答 (1)

用户头像
知识达人专家
回答于 2024-11-26 20:00:01

Subject SchemingEssays Solicited征文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迁与电视文化认同庞慧敏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年,中国的电视事业改革也步入了而立之年。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在这3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电视文化的认同性也随之不断地变化着。一、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化路径梳理所谓电视节目形态,就是一系列电视节目的内容实体呈现出的基本风格与范式。①在中国的荧屏上,新闻节目30年来大致呈现出了四种形态:联播体形态、深度报道形态、娱乐化形态、民生新闻形态。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形态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元旦开播的综合性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它以庄重、严肃和字正腔圆的风格为新闻栏目定了型,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国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国情的晴雨表”。这样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基本上是一种工作告知,在观众心里总感觉与自己隔着一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这种政治的宣传式节目形态受到来自纸质媒体的挑战,出现了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深度新闻报道,导致电视新闻收视率下降。1993年,以《东方时空》为代表,以报纸的深度报道为理念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出现了。这种新的新闻节目形态报道的也是重大新闻事件,但是注重背景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特别是《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创办,展现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从而契合受众心理并产生共鸣,赢得了观众的口碑。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改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其选题的重大性、严肃性和思辨性,使其受众局限于中高端人群,实际的收视份额并不高。与此同时,中国电视中加入了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娱乐。出于对以前宣传和刻板传播形式的纠正,电视新闻首先在播报方式上开始革新,“讲”新闻与“说”新闻受到追捧。时至今日,除去CCTV几档标志性的联播体节目,大部分新闻是以情境和主持人的个性化播报为主。另外,有一种节目样式必须提及,即谈话节目。之所以把它归类于娱乐形态,是因为谈话节目可以在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中出现,“谈话”只是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等,都仿照了国外的脱口秀样式,虽然选择的话题新鲜、参与的人物具有新闻性,但不可否认其娱乐色彩日渐浓厚。电视新闻的娱乐化,使受众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获取了信息。感受快乐是这类节目的主旨之一。世纪之交另一个重要的电视新闻形态是民生形态,它使受众的草根情结得以释放,其定位就是以百姓视角、民本立场报道市井百姓生活的原生态,报道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由于同时期娱乐化在媒体中不断被放大,民生形态与娱乐形态不断地被尝试结合,加上对国外电视节目形态的借鉴,以及媒体产业化的动力,受众在媒体的自我娱乐中狂欢。二、与电视节目形态变化相适应的认同性特点电视作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相辅相承,互相依赖。大众文化为大众传媒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众传媒又是大众文化得以流行的助推器,塑造了大众文化。电视文化无疑是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时髦,电视往往是新鲜、奇特事物的重要传播者;二是肤浅,电视通过画面可以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表现为一种外在的、表面的作用;三是便利,电视的普及和利用程度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媒体都要便捷,人们不仅很容易得到它,而且也很容易通过它捕捉到流行和时尚;四是批量,千千万万的电视受众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时空,同时使用和消费电视文化和内容;五是快餐式,电视可以供人们及时享受、获得即时满足和快感。②而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从联播体发展主题策划Subject Scheming38到娱乐化,正是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间不断融合与认同的真实写照。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对电视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消费——认同的表达。电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主导形态,是受众个体或群体表达自我认同或社会认同的工具。而人们的消费行为又是以认同的方式反映人们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态度。③也就是说,人们的电视文化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同性的反映和表达。人们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不仅表现了对自己所持货币的支配态度,也反映了人们的认同性行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体现了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属性。比如,娱乐形态的电视明星访谈节目,就能使受众从中寻求满足自我期待和欲望的社会性因素,从而得以认同个人身份的主要特征。受众跟随节目探寻明星的成长经历,发现大部分明星来自民间,其成名的背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受众通过节目实现的是自我“明星梦”的替代性的满足。明星是真实的、可以把握和触摸的,他不像神话和乌托邦那样空洞、飘渺和遥不可及。消费作为认同性的表达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普通人的话语权不断地扩大,但是人们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地位、身份和角色进行消费活动,而是在由认同确定的框架之内进行。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代表了不同的受众不断追求社会认同的轨迹。由于时代、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联播体和深度报道形态的电视节目,其认同性处于社会高端,如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秩序等问题的关注上,不免让人觉得只有仰视得见。而娱乐化形态的电视节目虽然满足了受众的向下需求,但其致命缺陷在于,抽空了电视为公众提供信息的社会认同体系,即媒介公信力。④民生形态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虽然一直遭人诟病,但它确实很好地将电视的媒介特征与新闻的本义相结合,关照原生态的报道,因而也更加回归平民视角。民生形态电视节目的出现,同样符合受众的需求,符合受众的文化消费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消费形成了对有关社会政治、经济事件的观念认同。2.示范——认同的途径。“示范”主要有两层涵义:首先,具有“标准”的涵义,是基于大众文化的生产标准而言;其次,表明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样本”,是基于大众文化被消费的过程而言。⑤不难看出,对于示范作为认同的途径的理解,是从电视文化的商品属性入手。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代表,而大众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文化工业,以技术和资金为基础大批量复制、标准化生产和消费,其目的就是达到文化产品的垄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最终完成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这种标准化与样本化就是受众在传媒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过程。美国通过影视文化的生产与输出,确立了全球影视文化的标准与样本。电视文化的批量复制与生产离不开对技术的要求,美国凭借其发达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在文化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导致了市场交换的不平衡,从客观上导致美国的电视新闻成为全球新闻报道的主要素材,美国影视文化成为世界影视文化的引领者。我国电视节目形态,除联播体是历史的使然,其他形态的电视节目无不与美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电视节目市场日益国际化,我国也引进了很多类型节目,这正好与美国的收视率领先的电视节目互相对应。近年来中国的电影大片、电视选秀、益智博彩节目更是引进或克隆美国节目形态。以美国文化工业为标准的大众文化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人们对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的理解,使美国“样式”在全球实现标准化。“那些能表明当地或国家特征和连接当地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似乎处在被全球市场的冷酷力量打垮的危险之中”。⑥受众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一样都处在美国的价值观标准之上,追求物欲的幸福与身体解放,其结果必然是全球化的文化同质化倾向。电视文化不但成为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三、电视文化认同性的危机当受众越来越接近电视,被其中的虚幻影像吸引时,电视的主宰地位就越发突出,受众成为绝对的被动消费者。尽管电视媒体为吸引受众的参与而不断变换着节目的形态,其实这并不能改变二者的不平等地位,往往是弱势的受众不断地妥协,其结果就是自我的丧失与认同性的消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社会矛盾的掩盖。电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主要作用是反映社会现实。但是,由于全球范围文化工业的趋势,又削弱了其监视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当下时髦的词汇“全球化”,一方面说明世界经济互相交流和依赖的全球化,另一方面,在各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交流的内容和范围必定也会随之扩大。再加上文化产业化的驱动,有学者认为,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雄厚,其Essays Solicited征文主题策划39Subject Scheming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源源不断地输往其他国家,同时将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一并输出。从这一角度说,文化问题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由于文化生产具有特殊性,同时还要进行批量生产,对产品的内容、质量的要求必定会降低,其目的就是迎合人的一般的娱乐需求。电视节目一旦走向娱乐化倾向的道路,那么必然走向反映社会矛盾的反面,使受众沉溺于娱乐狂欢之中。大型的文化生产和传媒机构会建立起一系列如何分配其资源的商业标准和审美等级,以此来决定将资金投向哪些题材、作家、电影、艺术家、出版物。无论是投资电影、书籍、音乐唱片、电视节目、歌舞剧、杂志还是学术教材,大笔的资金总是投向那些被认为会带来丰厚投资回报的产品。在此投资基础上产生的新电影、歌手、小说或唱片,都具备了某种所谓的“国际潜质”,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给接触到这些东西的人们带来相当大的影响。⑦社会矛盾在全球化的名义下被消解,受众每天生活在电视制造的虚幻现实之中,丧失批判精神。当全世界受众沉浸在真人秀带来的一夜成名的梦幻想象中时,能进行反思的人就不多了。对社会矛盾的掩盖带来的后果除了逃避现实,另外就是模仿电视节目中传递的生活方式和刺激行为。有分析人士认为,青少年犯罪手段的来源大部分是从媒介中获取。媒介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文化工业的大背景下显得苍白和无奈。2.文化个性的消失。电视文化造成认同性的另一个危机是“文化同质化”,它是指全球文化的某种趋同现象。“它造成了经济上的依赖、社会意义上的归顺和文化的替代”。⑧它不仅会削弱文化的自主能力,还会使某一文化内部发生断裂,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危机。西方的电视节目大量充斥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为明显,年轻人在对西方文化认同的同时,忽略了本民族文化。通过传播媒介造成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占优势地位的美国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示范和榜样,美国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成为盛行全球的行为理念。一些学者不无担忧地提出“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他们认为一些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将以同样的方式去观察、去思考,得出近乎相同的观点和结论,而这种观点、结论无疑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为标准的,其结果就是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全球同一。正如加拿大学者考林・霍斯金斯所说:“一定的人群应该不时地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形象的再现。这似乎是很基本的,甚至并不是出于民族的原因,只是因为认同的问题。不断地和外国的模式打交道,你就会因为无休止地沉浸在相异的戏剧环境中而最终遭到毁灭。”⑨当然,不能忽略受众的判断、分析和创造能力,以血缘、文化和地域为特征的民族文化在异质文化的冲击之下也会打出一片新的天地,民族文化的品味未必会真正消失,“同质化”的力量未必对民族文化构成真正的威胁。但是,我们对于媒介“同质化”的影响却不能完全忽视。希望全球文化的前景能如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所描述的那样:“全球文化不是表明同质性或共同文化,而是相反,它越来越多地表明,我们共享着一个很小的星球,每天都与他人保持着广泛的文化接触,这样,把我们带入不同世界定义之间的冲突的范围也扩大了。彼此竞争的国家文化汇合到一起,展开有全球文化影响的竞争,这是全球文化的一种可能性。”⑩电视新闻节目形态30年变化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同时,映射出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变化和认同性的归属。每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的出现,并不是对之前形态的全部摒弃,而是呈更新与融合之势,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内涵。通过对节目形态的分析,目的是更好地发展有我们国家和民族特性的电视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避免由于全球文化的认同模式一致而导致的文化同质现象,这也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题中之义。

回答被采纳

评论 (2)

用户头像
小明同学1小时前

非常感谢您的详细建议!我很喜欢。

用户头像
小花农45分钟前

不错的回答我认为你可以在仔细的回答一下

当前用户头像

分享你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