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外表看似是某样东西,但实际上却不是。比如表面上看到的是白色的马,但它实际上不是马。这句话用来比喻在审视事物时,不能仅凭外表就作出判断,而要从内在本质上去考察、深入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俗语“白马非马”的意思。
答:提出白马非马论的古代思想家是公孙龙。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辩学”的祖师。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
“白马非马”是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公孙龙第一个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其主要代表思想有“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
“白马非马”乃名家经典辩题,是战国时期的公孙龙子提出的。名家以奇谲诡辩著称,说白马不是马,荀子后来提出“名实”之说,诸子百家基本都是认可的,即外在和本质,不管你黑马、白马、斑马,名虽不同,本质都是马。顺带一提庄子秋水篇的《公孙龙问魏牟》挺有。
《白马论》公孙龙骑马进城。守城士兵说:“王法规定,马过城门应当纳税。”公孙龙说:“马过城门应当纳税,但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不应当纳税。”士兵说:“白马当然是马,你应当纳税。”公孙龙反问道:“如果白马是马,那么,黑马也是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