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信賴大年夜家並不是那麼陌生的,畢竟這算是一種每年端午節都是會見到的東西,但是艾草不但是可能掛在房檐上,更多的時間還是作為中藥材去利用的,畢竟它有相稱豐富的藥用價值,可能很好的起到止血化瘀的後果,那麼還可能用艾草磨成粉末以後做足浴的,這就可能起到攝生的功能。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老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沐浴或熏蒸。
《本草綱目》除記錄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錄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薪州鎮),可入葯。此系艾的種植品種cv.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差別在於:種植品種植株矮小,高150-250厘米,噴鼻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平日不決裂,卵形或長卵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葯,性溫、苦、辛、微甘。[1]
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感化。歷代醫籍記錄為「止血要葯」,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沐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晒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其余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1]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錄: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能,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台灣正風行的「藥草浴」,大年夜多就是選用艾草。對於艾葉的機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重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闡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消滅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感化。現代藥理發明,艾葉揮髮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余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