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燈草炙
燈草火灸,是用燈芯茶油,毀滅後疾速在特定穴位的皮膚停止炙烤的一種醫治方法,存在輕便、便宜、快捷的特點。
施灸方法:起首選好穴位,並作暗號。部分消毒後,取燈芯草3-4cm長一根,將一端浸於茶油中(若蘸油太多可用吸水紙吸去浮油免得油滴上燙傷皮膚)。術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末浸油的一端,將蘸油的一端毀滅,待火略變大年夜時,即敏捷炙烤穴位,一涉及皮便破即分開,此時常有「啪」的聲響,火即滅。灸處多有粒狀傷痕,應注意幹凈,避免感染。一般兩天內即可自行癒合,如下愈者,部分可塗萬花油或燙傷藥膏即可。
順應症及取穴
1.嬰兒腹瀉:長強穴。
2.小兒吐瀉腹痛:神闕(以鹽填滿,在鹽上灸之),於背脊對肚臍兩旁各5分處,大年夜敦、臍周、長強、內關。
3.小兒驚風:百會、印堂、人中、承漿、臍周、神闕(隔姜灸)、曲池、合谷、少商、中沖。
4.小兒夜哭:百會、印堂、啞門、喉下、臍周、合谷、太陽、風池、心俞、風府、神門、中沖。
5.小兒生倒竹,於根、尾及分叉處灸之。
6.扁桃腺炎:角孫、力高。
7.風行性腮腺炎:角錄穴。
8.鼻衄:少商穴。
9.發熱:少商、中沖、十宣、大年夜椎、合谷、曲池。
10.驚闕:人中、合谷、太沖、足三里、印堂、大年夜椎、風池。伴有蘇醒加十宣。
11.咳嗽:百勞、風門、肺俞、膏盲、腎俞、中脘、列缺。
12.心悸:內關、膻中、神門、間使、足三里。
13.昏迷:人中、少商、中沖、內關。
14.滿身水腫:內關、脾俞、腎俞、期門、建里、水分、天樞、氣海、章門、陽陵泉、腹溜、內關、照海、公孫。
15.頭面虛腫:上星、人中、合谷。
16.腹水:支溝、膈俞、腎俞、中脘、期門、水分、天樞、氣海、章門、腹溜、三里、內關、公孫。
17.四肢浮腫:曲池、內關、合谷、水分、期門、章門、足三里、腹溜、內遷、陷谷。
18.咳嗽:百勞、風門、肺俞、膏盲、腎俞、中脘、列缺。
19.哮喘:定喘、肺俞、膏盲、天突、中府、俞府、膻中、三里、豐隆。
20.呼吸艱苦:天突、膻中、內關、列缺。
21.頭痛:百會、風池、太陽、合谷。
22.偏頭痛:攢竹、頭維、率谷、風池、百會、列缺、公孫及手背、與食指次節關的中點。
23.前額頭痛:上星、頭維、印堂、攢竹、合谷。
24.枕背面痛:攢竹、頭維、風池、後頂、後溪、天柱及手背、與無名指次節樞紐的中點。
25.巔頂頭痛:攢竹、頭維、百會、四神聰、上星、至陰、太沖及手背、與中指本節樞紐的中點。
26.眩暈:攢竹、上星、百會、風池、內關。
27.咳血、吐血:百勞、大年夜杼、風門、上星、膏盲、肝俞、列缺、至陰。
28.嘔吐:鳩尾、手足心或天突、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內關、支溝、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絕骨。
29.吐酸:風市、大年夜杼、上脘。
30.呃逆:內關、中脘、天突、人中、少商。
31.胃脘痛:大年夜陵、內關、足三里、多數、公孫及拇趾節背側樞紐處。
32.胃十二指腸潰瘍:中脘、建里、期門、內關、足三里、陽陵泉。
33.胃下垂:百會、中脘、合谷、足三里、梁丘、氣海及胃上穴。
34.慢性胃炎:中脘、下脘、期門、氣海、天樞、合谷、足三里。
35.遺精,白濁:膏盲、心俞、腎俞、氣海、天樞。
36.中風昏迷不醒:風門、合谷、內關、申脈。
37.半身不遂:肩井、肩髃、手三里、曲池、陽溪、脘骨、合谷、環跳、風市、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絕骨、申脈。
38.痢疾:腹痛、天樞、氣海、外陵、內關、足三里、三陰交、公孫、內庭。里急後重加陽陵泉。
39.泄瀉腹痛:中脘、天樞、氣海、石門、關元、足三里、大年夜腸俞、三陰交、公孫。
40.便秘:神門、大年夜腸俞、足三里、里內庭。
41.急性腎炎:三焦俞、腎俞、陰陵泉。
42.慢性腎炎:三焦俞、腎俞、命門、腹結、水道。
43.腎盂腎炎:三焦俞、腎俞、命門、膀胱俞、中極、三陰交、會陰。
44.隆閉:關元、中極、水道、合谷、關沖、陰陵泉、三陰交、膀胱俞。
45.脫肛:百會、天樞、內關、命門、承山、長強。
46.風氣:太陽、眼小角、地倉、合谷、內關、曲池、魚三里、長強、肩胛上、肩胛下,人中,承漿。
47.月經不調:照海、天樞、氣海、中極、帶脈、腎俞、足三里、行間、三陰交。腹痛加天樞。
48.閉經:關元、帶脈、太沖、三陰交、隱白、水泉、合谷。
49.崩漏:百勞、鳩尾、曲池、合谷、子宮、血海。或隱白、三陰交、足三里、曲骨、急脈、梁丘、陽陵泉、中極、關元、氣海或大年夜敦穴。
50.白帶:曲骨、天樞、三陰交、大年夜中極。
51.胎盤或逝世胎不下:中極、內關、三陰交、至陰、照海、合谷。
52.產後風:乳根、上人丹田、曲池、三里、關元、關元旁、照海。
53.乳痛腫痛:肩井,魚際、少澤、臨泣、合谷、太溪。
54.外陰瘙癢:下關元、中極、曲骨、會陰、血海。
55.乳汁缺乏:膻中、乳根、三陰交。
56.皮膚瘙癢:至陽、屋翳。下身加手三里,下身加血海,皮疹瘙癢加部分。
57.頭痛:角孫。
58.急性結膜炎:耳垂或太陽穴。
59.麥粒腫:背部皮疹。
二、葯條灸
將動、植物葯焙乾,研粉,先取一半藥粉加水煎成濃汁,過濾去渣,再參加另一半藥粉調成膏狀,待溫度合合時,用手工搓成艾條大小的葯條,晒乾備用。
施灸方法:本療法採用溫跟灸法,將葯條的一端置火上烤熱後,直接灸於抱病部分的皮膚或特定的穴位上,至病人感到有熾熱感時提起,熾熱感事先再灸,如此反覆多次,直至部分發熱、潮紅為度,每天施灸1-2次。用於寒濕惹起的疾病,如非炎症性腫塊,頑癬及皮膚瘙癢,婦女月經不調,帶下病等,一般5-7天可能痊癒。
三、骨灸
是以藥用植物的骨頭烤熱後,疾速灸於抱病部分或特定穴位的皮膚上。本療法多用於醫治風濕或類風濕性樞紐炎,骨質增生等。
四、葯棍灸(又叫神火療法、火功療法)
瑤話叫「人苗」。
葯棍:是用某種植物葯如吹風藤,銘吻藤,毛杜仲藤,盟主楓枝葉等的根或莖枝,砍25厘米長閣下,晒乾後浸泡入特製的藥液中49天,取出陰乾備用。
施灸方法:把葯棍的一端置於爐火,或酒精燈,或蠟燭火上燃烤,吹息明火,留下暗火,用3-5層紙包上暗火,隔紙灸於抱病部分或特定的皮膚穴位上。至病變部分有熾熱感時間開,熾熱感事先再灸,如此反覆多次,直至部分皮膚潮紅,患者有舒服感為止。
順應症:本療法常用於治頭痛,風濕痛,骨質增生,乳腺小葉增生,肩周炎,落枕,四肢麻痹、癱瘓,腹痛,健鞘囊腫,脂肪瘤,感冒發痧,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哮喘,婦女月經不調,帶下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