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源於天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風俗有:吃粽子、驅瘟疫、瘟神、划龍舟、懸噴鼻草(菖蒲、艾草等)等。
2、端午節,本是上古先平易近創建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代的楚國墨客屈原在蒲月五日跳汨羅江自殘,其後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伍子胥是被夫差賜屬鏤之劍自殘後,用鴟夷之器(一種革制酒器)裹了軀體投入江中,這與粽子的抽象特別符合。伍子胥在吳越也被視為濤神。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跟吃粽子,平日來說都跟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也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風俗。
4、傳播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不雅念,根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來源於紀念屈原。另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在歷史開展演變中,傳統節日大年夜少數被附會上某些傳說作為「來源」。
5、但經現實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出生,是後代構建出來的。因近代前對歷史考證缺乏,招致各種牽強附會的來源說法甚多,也因為某些歷史人物碰勁與該日有關聯,於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