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景象日簡介: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景象日」,由世界景象構造於1960年6月斷定。景象是指大年夜氣的狀況跟景象,如冷、熱、干、濕、風、雲、雨、雪等。為了加強國際間的景象研究與共同,更好地把景象不雅察成果利用於人類的各項現實活動,1878年國際景象構造在維也納成破,該構造1947年9月召開景象局長集會,審議並經由過程了《世界景象構造條約》,條約於1950年3月23日正式掉效,國際景象構造由此改名為世界景象構造,並成為結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1960年6月,世界景象構造經由過程決定,從1961年起將條約掉效日,即3月23日定為「世界景象日」。世界景象構造請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以多種方法舉辦慶賀活動,宣傳景象學在公平易近經濟跟國防建立中的感化,並且每年景象日都選定一個主題,號令各成員國以多種方法開展宣傳活動。主題的抉擇基本上繚繞景象任務的內容、重要科研項目以及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成績。開展世界景象日活動的重要目標是讓各國國平易近懂得跟支撐世界景象構造的活動,喚起人們對景象任務的器重跟酷愛,推廣景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跟人類其他活動方面的利用。
2、世界景象日原因與開展:為紀念世界景象構造的成破,每年的3月23日被定為「世界景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景象日」。
3、國際景象構造原為非官方性國際景象共同機構,在其各成員國代表簽訂的世界景象構造條約掉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組為世界景象構造(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為當局間的國際景象共同機構,並與結合國樹破關係。1960年世界景象構造履行委員會決定把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紀念日,請求各成員國每年在這一天舉辦慶賀活動,並廣泛宣傳景象任務的重要感化。每年世界景象日都有一個核心活動內容,各成員國在這一天可根據昔時的核心內容,開展多種情勢的宣傳跟紀念活動,如構造大年夜眾到景象台站不雅賞拜訪,舉辦有當局領導人參加的大年夜眾慶賀典禮,舉辦景象儀錶設備、照片、圖表跟材料的展覽,舉辦記者接待會,由報刊、播送電台、電視台報道特寫文章跟談話,放映景象科學電影,發行紀念郵票等。
4、中國事世界景象構造的開創國之一。
5、極地地區是全球景象體系的冷源,對全球的景象變更至關重要。經由過程對兩極地區冰蓋上大年夜氣沉積物的具體不雅察,可能懂得兩極地區以致全球的景象情況變更。
6、世界景象構造宣布的《2006全球景象狀況》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年夜部地區景象持續偏暖,極地冰層正在敏捷溶化。2007年2月1日,結合國當局間景象變更專門委員會專家猜測,從現在開端到2100年,全球均勻氣溫可能降低1.8至4攝氏度,海平面可能降低18至59厘米。
7、科學界已記錄到了南極洲跟格陵蘭島冰原正在壹直消散,並發明因為景象變暖,北極地區的結冰時光越來越短,早年基本在海冰上度過一生的北極熊開端逐步向海洋轉移。專家猜測,假如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地區冰層消散,那麼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7米,這對一些國度跟地區來說意味着「滅頂之災」。因此,保護極地就是保護人類本人。
8、為進步全球對北極海冰、南極冰蓋變更的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國際社會對極地生態體系的保護,世界景象構造斷定了2007年景象日的主題——極地景象:認識全球影響,旨在探究全球變暖對極地景象的影響。這一主題確切破還與2007年3月1日啟動的2007-2008年「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密切相幹。
9、國際社會對極地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景象構造的前身國際景象構造就發動構造了「第一次國際極地年」活動,有12個國度的科學家結合對兩極停止了考察,標記着極地考察從探險時代進入到科學考察時代,也宣布了極地科學考察國際共同的開端。
10、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景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