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量最大年夜的盤,虢季子白盤,鑄於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為西周三大年夜青銅器。以銘文字數而言,虢季子白盤字數稍遜(111字),但就製作之精良與體量之大年夜,則以此盤為最。年月: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長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陝西省寶雞市虢川司出土 ,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2、毛公鼎;此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重器。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腹圍145厘米,重34705克,鼎呈圓形,半球狀深腹,圓底,三足呈獸蹄形,雙耳豎破。全部外型中規中矩,凝重素樸。鼎器除頸部飾環形紋外,別無其他紋飾,顯得分外典重,通身彌漫着清爽而穩重的氣味,似乎擺脫了宗教的枷鎖,走出了神的沉重暗影。這一方面表現了青銅器由鼎怒放端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應了事先文化頭腦的變革。 鼎腹內鑄有銘文32行,合計499字,是現在所見銅器上最長的銘文。銘文內容重要敘說周皇帝對毛公盾的冊命,存在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文辭典雅,可與《尚書》媲美。銘文書體均勻規整,謹嚴精到,線條質感飽滿,豐腴圓厚,是全文書法的典範,從來為書法罕所重,認為「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3、散氏盤,西周晚期有名青銅器,盤上的銘文共357個字,記錄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散氏盤於康熙年間在陝西鳳翔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誕辰的賀禮,以後成為皇室收藏。1933年隨故宮文物南遷,後輾轉赴台。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