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連中三元的有三任,分辨是:黃不雅、李騏、商輅。
1、黃不雅(1364——1402年),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金墩人。莆田黃石清浦下墩校書郎黃遠玄孫,儒士黃棣曾孫,貢生黃璋長孫,黃古子。因行貸至池州家貧不克不及歸,其父黃古贅居貴池上清溪許家,遂從許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黃不雅以貢生入太學。同年八月,在南京應鄉試,中解元,次年應會試,中會元。是年,黃不雅復參加由明太祖朱元璋親發策問殿試。
他在策論中極力主意「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疆元虞」。從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許,取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歷史上第一位「連中三元」者。
2、商輅[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弘載,號素庵,浙江嚴州府淳安縣(今杭州市淳安縣)人。明朝名臣、內閣首輔。
商輅自幼天資聰慧,才情過人。於宣德十年(1435年)鄉試、正統十年(1445年)會試及殿試均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測驗中第二個「三元中舉」。郕王朱祁鈺監國時入內閣,參預機務。奪門之變後被削籍除名。
成化三年(1467年)再度入閣,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年夜學士等職。為人阿諛奉承、寬厚有容,臨事果斷,時人稱「我朝賢佐,商公第一」。
3、李騏生於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聰慧異常,十歲即能通讀《孝經》、《論語》,洞悉其義。永樂十五年(1417)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第一,會元,廷試又第一,狀元。為明代科舉福建省「三元中舉」唯一的人。
明成祖認為狀元以畜名不吉,遂御筆謄寫「其」字於「馬」字的左邊,改名為李騏。三日後臚唱三遍,均無應對者。永樂帝忙闡明說:「即李馬也」,李騏才出列受詔,賜紗帽、銀帶朝服。
以後,李騏每寫姓名,均將「騏」字墨書「馬」旁,朱書「其」字。有記錄說,上科狀元陳循在李騏榜揭榜之前曾做一夢,夢見新科狀元為一木人騎在立刻,手執一令字黃旗。等到金殿傳臚之時知是李騏。木工資李,黃旗恰好應御書「其」字。固然這都是先人牽強附會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