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跟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來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出發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東漢時代絲綢之路的出發點在洛陽。它的最初感化是運輸中國現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大年夜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途徑」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跟大年夜眾所接收,並正式應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現代中國與本邦交通貿易跟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重要以南海為核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構成於秦漢時代,開展於三國至隋朝時代,繁華於唐宋時代,改變於明清時代,是已知的最為陳舊的海上航路。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結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共同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2013年9月,中國國度主席習近平提出建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設想。2015年3月28日,國度開展改革委、交際部、商務部結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