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戶曉的是十二經脈在人體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感化,所以十二經脈假如呈現任何成績的話,會影響到一團體身材氣血的正常運轉。而從中醫學的角度看來,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次序也非常複雜。但是只有控制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就可能有效保持氣血的疏通,下面就介紹了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
一、十二經脈的稱號
(一)命名原則
內為陰,外為陽:陰陽現實貫穿於全部中醫現實,經絡體系亦以陰、陽來命名。其分布於肢體內正面的經脈為陰經,分布於肢體外正面的經脈為陽經。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相互之間存在絕對應的表裡相合關係,即肢體內正面的前、中、後,分辨稱為太陰、厥陰、少陰;肢體外正面的前、中、後分辨稱為陽明、少陽、太陽。
臟為陰,腑為陽:內臟「藏精氣而不瀉」者為臟,為陰,「傳化物而不藏」者稱腑,為陽。每一陰經分辨附屬於一臟,每一陽經分辨附屬於一腑,各經都以臟腑命名。
上為手,下為足:分布於上肢的經脈,在經脈稱號之前冠以「手」字;、分布於下肢的經脈,在經脈稱號之前冠以「足」字。
(二)具體稱號
十二經脈根據各經所聯繫的臟腑的陰陽屬性以及在肢體循行部位的差別;具體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四組。」
十二經脈的稱號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年夜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分布於上肢的稱手經,循行分布於下肢的稱足經。分布於四肢內側的(上肢是指屈側)稱為陰經,屬臟;分布於四肢外側(上肢是指伸側)的稱陽經,屬腑。
二、十二經脈的交代法則
陰經與陽經交代:即阻經與陽經在四肢部連接。如手太陰肺經在食指端與手陽明大年夜腸經訂交代;手少陰心經在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訂交代;手厥陰心包經過掌中至無名指端與手少陽三焦經訂交代;足陽明胃經從跗(即足背部)上至大年夜趾與足太陰脾經訂交代;足太陽膀胱經從足小趾斜走足心與足少陰腎經訂交代;足少陽膽經從跗上分出,至大年夜趾與足厥陰肝經訂交代。
陽經與陽經交代:即同名的手足三陽經在頭面訂交代。如手足陽明經都通於鼻,手足太陽經皆通於目內眥,手足少陽經皆通於目外眥。
陰經與陰經交代:即陰經在胸腹訂交代。如足太陰經與手少陰經交代於心中,足少陰經與手厥陰經交代於胸中,足厥陰經與手太陰經交代於肺中等。
走向與交代法則之間亦有密切聯繫,兩者結合起來,則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比武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重新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比武三陰經,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動路,這就是十二經脈的走向跟交代法則。
總之,十二經的循行,凡屬六臟(五臟加心包)的經脈稱為「陰經」,多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上肢內側者為手三陰經,由胸走手;下肢內側者為足三陰經,由足走腹(胸)。凡屬六腑的經脈稱為「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及頭面、軀幹。上肢外側者為手三陽經,由手走頭;卞肢外側者為足三陽經,由頭走足:陽經行於外側,陰經行於內側。
三、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氣血活動不息,向遍地灌注的意思。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轉的通道,而十二經脈則為氣血運轉的重要通道。氣血在十二經脈內活動不息,輪回灌注,分布於滿身內外高低,構成了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別名十二經脈的流注。其流注次序為:
從手太陰肺經開端,順次流至足厥陰肝經,再流至手太陰肺經。如許就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十二經脈團體循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