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年夜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重要報告的是一佛乘頭腦,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終極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由之而來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好事讚歎在經文中到處可見,讀誦者每每只看到佛對一乘跟法華好事的讚歎,卻不注意到一佛乘頭腦均貫穿其中。
本經共有二十八品,依太虛大年夜師講,分三個部分:一者、序品為序分;二者、自便利品至常不輕品,共十九品,為正宗分;三者、自神力品至囑累品,共八品,為流暢分。正宗分有各家之說似不雷同。如唐唐三藏法師玄奘大年夜師之弟子窺基大年夜師將正宗分約為境、行、果三門:以自便利品至持品,共十二品,以顯一乘之境。安樂行品、從地湧出品二品,為顯一乘之行。自如來壽量品至常不輕品,共五品,為顯一乘之果。而嘉祥吉藏大年夜師,則將正宗分約為乘權實與身權實兩大年夜分:以自便利品至安樂行品,共十三品,為明乘之權實。以自從地湧出品至法師好事品,為明身之權實。隋天台智者大年夜師之分跡本二門,智者大年夜師《法華玄義》、 《法漢詞句》,破序品為序分,定便利品至分辨好事品前半為正宗分,判分辨好事品後半至普賢勸發品為流暢分,早年十四品為跡門,後十四品為本門。太虛大年夜師團體偏向以窺基大年夜師之科判,較諸家為特勝,來由懂得妙境,即可發動因行,趨入佛果故,所以太虛大年夜師在《法華經報告錄》中取此科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