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個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接觸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年夜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氛圍飛上天空,用作軍事接洽旌旗燈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 戴的帽子,因此得名。
2.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亮所發明。昔時,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成果真出險,於是後代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3.相傳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全軍高低束手無策,諸葛亮想出一條妙計,明算準風向,命人拿來白紙千張,糊成有數個燈籠,再利用煙霧向上的引力帶著它們升空,一個個小小的燈籠升起,營內的士兵高呼著:「諸葛老師坐著天燈突圍啦!」。司馬懿竟然信認為真,帶兵向天燈的偏向追逐,諸葛亮得以出險。於是後代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4.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此得名為「孔明燈」。
5.另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在每次大年夜戰之後命人燃放天燈,祭奠陣亡的全軍將士,在寄託哀思的同時,為陣亡的全軍將士照亮通往天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