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言語方面的忌諱重要表現在言語的諧音、象徵、避諱等方面。
因諧音所產生的忌諱。如忌說「血」字,故豬血稱為豬紅。屠夫忌說「豬舌頭」,因為「舌」與虧本的「蝕」諧音。把「舌頭」改名為「利」,如「豬利」。
做屋忌說上粱,因「上」與「喪」諧音,故上樑稱「升梁」。
忌說「逝世」,改稱「生」。從街上買的活魚到家後逝世了,要反說「生哩」。就連家禽牲畜抱病逝世了也忌說「逝世」,而改說「生哩」。逝世了親人就愈加忌諱說「逝世」,要改用「老了」或「走哩」。
生了小孩不直呼生了,稱「供」了或「輕」了。
白叟年編大年夜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逝世的代名詞,宜呼年編大年夜了或年紀高了。
問訊病人忌直呼病字,宜詢問「哪裡不自由?…哪裡不天然?」「身材唔舒暢」,「身材唔雄」。稱小兒病了說「唔乖」。
忌說「倒頭」兩字,因為客家話中倒頭二字是逝世亡的意思。所以「倒頭鬼」成了咒罵語。與此話相幹,為避免孩子在祭奠時說出「倒頭雞」三個字,客家人老是把作為祭品的雞團成仰頭雞狀。
俗平易近認為,親人之間八字相剋是一種大年夜忌,如小孩的八字同父母相剋,就要採取在稱呼上變親為疏的方法處理。假如父子相剋,兒子叫父親改稱「阿伯」或「阿叔」;假如母子相剋就要改稱母親為「阿姆」。若算命老師說小孩八字大年夜,有貧賤相,父母就會認為「貧家難養貧賤人」,「終久必定分開本人(早亡)」,便會給他起「阿狗」、「阿牛」等一類的乳名。有的還將小孩的生辰八字存放到城隍或寺廟裡。
姓氏與有關植物避諱。比方,楊姓人就把「羊」稱作「細毛」,把宰羊說成是「遲細毛」,把山羊稱作「黃猄」;黃姓人把黃牛稱作赤牛或沙牛;馬姓人就把馬說成「四腳」;朱姓人就把豬叫作「肥貨」;溫姓人就不說「豬瘟」、「雞瘟」;謝姓人就不愛好說「感激」,應說「多謝」,因為「感」與「減」同音;劉姓人就不說「割瘤」;古姓人就不說「打鼓」;羅姓人也不愛難聽「爛籮」或「壞籮」等稱號……因此在與他人交往時,要入鄉順俗,如不懂這些忌諱,就會惹起曲解,並因此而帶來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