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帝王,除了姓名,在逝世後一般都有廟號、謚號,作為後代的 稱呼。
所謂「廟號」,指的是帝王逝世後子孫在太廟裡奉祀時追尊的名號,是出於 祭奠先人的考慮。商朝用每個王誕辰的天干來稱呼以示恭敬,如太康、少康、 太甲、孔甲、盤庚、帝辛等。這大年夜概就是最早的廟號。
後代對廟號則按照「祖 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所以常用「祖」或「宗」字。
「謚號」指現代帝王、諸侯、卿大年夜夫、高官大年夜臣等逝世後,朝廷根據他們 的平生賜賚的一種稱呼,稱為謚或謚號。謚號來源於周朝,比方,周文王勤 政愛平易近,逝世後謚為「文」,先人稱其為周文王。
周武王滅商有功,逝世後就謚 為「武」,先人稱其為周武王。這種謚法一直傳播了兩千多年,直到清王朝 滅亡。
謚號有的表揚帝王的好事,是美謚;有的則是惡謚,有批駁善惡、蓋棺 定論的意思。謚號大年夜致分為三類:表揚類的有「文、武、景、烈、昭、穆」 等;批駁類的有「煬、歷、靈」等;憐憫類的有「哀、懷、愍、悼」等。
除 了皇帝外,諸侯、大年夜臣也有謚號。歐陽修的謚號是「文忠」,諸葛亮的謚號 是「忠武」。
東漢還呈現過私謚。私謚不是朝廷賜賚的,而是由德生們評定的,如陶淵明被私謚為「靖節」,但這種例子未多少。
那「廟號」跟「謚號」有什麼差別呢? 一般說,帶祖或宗的就是廟號,帶 帝的就是謚號。
唐朝早年並不是全部皇帝都有廟號,但都有謚號,唐朝以後才 又風行廟號,所以唐早年多數稱謚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唐朝 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不過也有個例外,如唐 玄宗的廟號是「玄宗」,謚號是「至道大年夜聖大年夜明孝皇帝」,先人便取旁邊關鍵 字「明」,因此唐玄宗又被稱為「唐明皇」。
最後再說說皇帝的「年號」。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昔時為元鼎四年, 並追改早年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6年。所以公元前140年為漢 武帝建元元年。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年號。在漢武帝之前,史家以王號編年。 漢武帝以後,以年號編年。其間皇帝還愛幸虧年號上換花樣,有的多少年換一 次,也有的一年換多少次。
比方,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則有18個 年號。明以後,基本上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史家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 帝,比方萬曆皇帝、康熙皇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