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武帝指的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2、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夏侯(詳見「人物爭議」目錄),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現代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墨客。東漢末年權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定者。
3、曹操少年機警,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前任騎都尉,參加彈壓黃巾軍。遷濟南相,奏免貪吏,禁斷淫祀。征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財起兵,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軍,自此兵力大年夜振,先後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部。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今河南許昌東),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攬朝政。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年夜北袁紹主力,又先後削平袁尚、袁譚等權勢。建安十二年(207年),擊破烏桓,統一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防禦荊州,與孫權、劉備聯軍開展赤壁之戰,敗歸。建安十八年(213年),封魏公。建安二十年(215年),征張魯,取漢中。次年進爵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逝世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兒子曹丕代漢稱帝後,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葬於高陵。
4、曹操善詩文,知兵法,開建安文風。有詩文多篇。另有注《孫子》傳世。古人收拾其詩文成付梓本《曹操集》。同時亦善於書法,被唐朝張懷瓘《書斷》評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