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稱號來源與一個歷史典故有關。相傳在西漢時代,董永孝行感天,沖動了神仙,為其出贊助其構築了一條通往家中的道路,便利他照顧母親。因此,先人將董永的故鄉稱為「孝義」,以紀念他的孝行。自此,孝義成為了一個象徵孝行跟仁義的地名,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美德。
是由外地的「割股奉母」跟「義虎救樵夫」的故事演變而來。
「割股奉母」
因為據記錄,孝子鄭興,自幼很有志向,整天勤奮耕耘,奉養父母,但家景貧寒。父親去世後,鄭興守孝3年。母親久病不愈,鄭興服侍床前,從不解衣,不離母親半步。母親想吃肉丸湯,鄭興因無錢買肉,於是割下本人的肉煮湯奉母。此事傳開後,大年夜家都為鄭興的孝道所沖動。「割股奉親,乃世乏奇事!」。
在清乾隆《孝義縣誌》中有如許的記錄:「因邑人鄭興孝行聞於朝,遂改名孝義。事見唐李吉甫《元跟郡國志》。」
「義虎救樵夫」
而「義虎救樵夫」則是一樵夫脫險被老虎相救的動人故事。據清乾隆《孝義縣誌》記錄,明朝有個樵夫砍柴墜入深淵的虎穴中,老虎不只不吃他,反而將他背出山外。樵夫以怨報德,與老虎約了個時光在西門外報答它,到了時日,老虎如期而至,將樵夫送它的東西叼了後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