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分辨為:景仁宮、鍾粹宮、承乾宮、景陽宮、永跟宮、延禧宮 西六宮分辨為: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
*東西十二宮多為妃嬪居處,也有太后級其余住過西六宮
太跟殿是用來舉辦各種典禮的場合、 中跟殿是皇帝去太跟殿大年夜典之前休息的處所、 保跟殿是請客跟殿試的處所(乾隆五十四年殿試地點由太跟殿移到保跟殿) 文華殿前有文華門,後有主敬殿,東西向有配殿。東側另有跨院稱傳心殿。是「經筵」前祭奠孔子的處所;
文淵閣是清宮藏書樓。
武英殿與位於外朝之東的文華殿絕對應,即一文一武。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舉辦小型朝賀、犒賞、祭奠等儀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跟殿、乾清宮等處維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此後敬思殿作為存儲版片之處。
乾清宮是後三宮之首,它是皇帝處理壹般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處所,其後還在這裡訪問本國使節。
養心殿,位於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於此地。康熙年間,這裡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後,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步遷出內廷,這裡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革、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進修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制作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後居住在養心殿。 坤寧宮,皇后舉辦祭奠的處所;它另有其余一個功能,就是皇帝大年夜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年夜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
南三所,,也稱「阿哥所」或「所兒」,清代的皇子們,只有在少小時間可能居住在東西六宮享用父母之愛,十歲遷出後宮,暫居毓慶宮或更為偏僻的「南三所」,受封親王后便徹底遷出紫禁城,到父皇犒賞的王府居住。
毓慶宮是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允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乾隆皇帝12歲到17歲間一直居於此宮。嘉慶皇帝5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於此宮,後遷往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後又遷回毓慶宮。同治、光緒兩朝,此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皇帝曾在此居住。
弘義閣與體仁閣作為太跟殿的襯托制作閣下對稱,清代為外務府銀庫,收存金、銀、制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
慈寧宮跟壽康宮是太后老佛爺住的處所。慈寧宮重如果為太后舉辦嚴重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辦慶賀典禮。特別是太后誕辰時,皇帝親身率眾施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綵衣起舞,禮節非常隆重。
皇極殿,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一區制作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歸政後臨朝受賀之所。
精華殿是明清兩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嬪禮佛之地。 壽安宮,初名咸熙宮,嘉靖四年(1525年)改稱咸安宮。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間在此創辦咸安宮官學,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安宮官學移出。同年,乾隆皇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誕,將此宮修葺一新後改稱壽安宮。
壽安宮是皇太后及太妃、嬪等人的居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皇太后七十聖壽慶典,在院中添建一座3層大年夜戲台。嘉慶四年(1799年)將戲台撤除,扮戲樓改建為春禧殿後卷殿。
北五所:晚期也為皇子住處,前期為如意館、敬事房等機構 欽安殿內供奉道教中的南方神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年夜帝。是道教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