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跟陽曆是人們壹般生活中常常利用的兩種時光打算方法。陰曆,又稱為農曆或太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時光為基準;陽曆,即我們平日利用的公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光為基準。 總結來說,陰曆是月象周期,陽曆是太陽年。
陰曆的打算方法較為複雜,它以朔望月即月相變更的周期來定月份,一個朔望月大年夜概是29.5天。為了保持農曆與季節的一致性,農曆中設置了閏月,大年夜概每三年會有一個月被設置為閏月,以此來調劑因月亮活動周期與地球繞太陽公轉周期的不一致。 陽曆則絕對簡單明白,它將一年分為12個月,共365天,每四年會有一個閏年,閏年的二月會有29天,以此來補充四年中多出的約0.25天。但如許的打算仍略有偏向,因此陽曆中還引入了更複雜的世紀閏年規矩,即每四百年中只有四百年倍數的年份才是閏年。
具體來看,陰曆的打算依附於不雅察月亮,經由過程不雅察新月(朔)來斷定一個月的開端,一個農曆月為29或30天,這取決於月亮的現實運轉情況。而陽曆則是根據太陽的現實地位來定,如春分點來斷定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 農曆的年份跟陽曆的年份不是一一對應的,因為農曆是陰陽合曆,既考慮了月亮的周期,也兼顧了與季節的對應,所以農曆的年份平日經由過程增加閏月的方法來調劑與陽曆的對應關係。
最後,陰曆跟陽曆各有其特點跟實用處合。陰曆在中國傳統節日跟農業活動中存在重要地位,而陽曆則是國際上廣泛採用的時光打算方法。懂得兩者的打算道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懂得時光的歷史跟文化意思。